本来想匿的,上次不小心放错了一张图,被眼尖的小伙伴发现了。不过也没啥,这个号没掉粉,那个号没涨粉。风盛君的心情就象下面这两头牛……什么心情你猜!
风盛君还记得第一次看助理写的代理词交作业给我的时候,差点噗嗤一声笑出来,这位小朋友真是实在啊,一个简单的买卖纠纷合同代理词写了5页!5页啊!小朋友是思如泉涌一提笔就洋洋洒洒停不下,听着指尖在键盘上劈劈啪啪如飞一样的声音给自己陶醉了呢,还是为了表示认真和努力,憋足了劲儿凑满了5页呢。
当然当然,风盛君是发自内心的高兴,小朋友真是个好苗子。本想和他说改成2页以内,怕伤了他的积极性,反正该写的也写出来的,无伤大雅,就简单调整了一下措词和格式,批了作业就让他交给法官了。后来再办其他案件的时候,就提前给了指示:这个案子写篇代理词,不超过2页,这个……不超过3页。风盛君完全能够理解助理的心态“写少了怕话说不透啊,多写反正没坏处啊”,风盛君也是从助理成长起来的,明白这个心态。
但是对于法律文书,还真不一定是越多越好,又不是写色情小说,纤毫毕现每个角度都描述得如身临其境。你看法院的裁判文书什么时候是长篇大论的?在本院审理查明的事实部分会说得很仔细,但是在本院认为的内容,大部分裁判文书都是言简意赅,主要观点表达清楚就好,风盛君看过的判决书大部分的本院认为部分没有超过2页(三号访宋体A4纸)的,就好像是大学教授教大学生,提到了点到了,课就讲完了,而不是象小学老师教小学生一样手把手教。当然也有一些当事人众多、法律关系特别复杂,或者是新类型案件、或者是涉及到社会公序良俗的案件,个别法官会博古论今、人文伦理阐述得仔细,引领社会新气象以正视听。
另外,从专业角度来说,风盛君相信绝大部分法官的专业能力是毋庸置疑的。律师一年能办理多少件案?52个?一年的案件中又有多少个是同类法律关系的?有几件是“重大复杂疑难”商事(这是某类专家律师给自己贴的标签,一看就是很牛A or C的大律师啊!)案件?但是对于专业审案的法官来说,一年要审200多件案,见过的“复杂”比律师听过的“复杂”都多。老油条的法官坐在上面,看原告被告律师辩来辩去,就好像左右互搏、大部分没什么新意,心里万匹草泥马在奔腾你这两丫儿的律师怎么这么多废话,所以有些法官就没耐心听律师说话像裹脚布一样啰嗦,粗暴地打断律师重复又重复的辩论意见。律师呢,也真没必要化简为繁班门弄斧,可能你一开口,或者是看到你这段文字的标题,法官就知道你想表达什么观点。
所以,只要是争议焦点归纳的准确,围绕着争议焦点展开的论证段落标题严扣法律关系、举证责任分配、证据证明力,对于段落内容,法官一目三行快速看过了。
那怎么样的答辩状代理词是好的呢,风盛君认为就一个标准:法官直接引用进判决书中的。
风盛君以前没有特别留意职业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,除非是几十年在同一个岗位上耕耘的老革命家。但是不得不承认,有些影响和变化是潜移默化的、是润物无声的。就好像风盛君怎么努力都学不会“表演系”律师的一眸一颦和举手投足,或许是本性使然,或许是检察院短暂的工作经历,谈判也好抗辩也罢,都很难“激动”起来,有事说事嘛,说有用的话就好,没用的话说一箩筐也是没用啊,如果是想站一起两手叉腰骂街过瘾的话,那你应该找零点情感热线而不是找律师,热线还免费呢!当然,这只是风盛君一己之见,所以……当事人觉得风盛君没有同仇敌忾,很没有现场戏剧效果。
风盛君受到“点拨”的开篇之作是2013年时候老张(就是这篇《帅老头儿的十年》里面的老张)拿来的一份手写的答辩状,让给看看。当时也没太留意,因为对老张的案子都已经疲惫了。答辩状也不长,不到2页纸,看到第二段就觉得不简单!这逻辑严谨、这结构清晰、这措辞准确,俨然有一种判决书的烹煮味道,应该不是法律工作者写的,也不像是普通律师写的。问老张这是谁执笔的?老张说这是一位退休的法官帮忙写的。怪不得,怪不得读起来就有一种浓浓的判决书的味道!
自这以后,风盛君才醒悟写答辩状写代理词一定不要自嗨!因为这不是你写小说,也不是微博发布的檄文,这是给法官看的,用来在具体的个案中阐述观点发表法律意见的。你要打动的是法官,而不是自己,也不是你的当事人,也不是微博上的、社会上的不特定的吃瓜群众。当然,如果你想围魏救赵带动社会舆论来影响案件走向则另当别论了,但如果走这条路的话,你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能量和利弊之后果。
所以,风盛君认为,写诉讼的法律文书的思考方式、思维方式要尽量学着以法官的角度去拿捏、去组织结构、去落笔。如果能做到让法官直接引用你的论述用在判决书里,那就是最棒的答辩状代理词了。其实这和非诉讼的工作中给客户起草、修改合同是一样的,一方面要以可能出现的纠纷落点和解决纠纷的手段、方式、成本去考虑,设计好各方履行的先决条件以及抗辩顺序、以及对应的违约责任,另一方面要满足双方(而不仅仅是自己这一方当事人,除非你的当事人的市场地位根本不需要和对方谈判)的商业目的。这样的合同才是对你的当事人有效的商业合同。